小学教育管理试题(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管理的本质是( ) A.协调 B.组合 C.教育 D.文化 2. 小学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是( ) A.小学教师 B.小学教育管理活动及其现象 C.小学生 D.小学教材 3. 依据计划的职责性质,教育计划可分为指令性教育计划和( ) A.指导性教育计划 B.综合教育计划 C.长期教育计划 D.单项教育计划 4. 小学文化的核心是( ) A.小学的行为文化 B.小学的物质文化 C.小学的制度文化 D.小学的价值观 5. 小学学校文化具有内生性、学校个性、整合性和( ) A.双向性 B.变动性 C.深层次性 D.及时性 6. 小学办学特色的特征包括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和( ) A.历史性 B.稳定性 C.复杂性 D.时代性 7. 形成学校特色的保证是( )P67 A.良好的文化环境 B.具有特长的教师 C.扎实的教育科研 D.富有个性的校长 8. 小学形象的塑造主体是( ) A.社会公众 B.教育主管部门 C.媒体 D.学校组织及其成员 9. 在整个学校形象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 ) A.学校理念识别系统 B.学校行为识别系统 C.学校视觉识别系统 D.学校组织管理系统 10. 做好小学教师评价应有效处理的关系不包括( ) A.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B.定量与定性的关系 C.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D.行为与目标的关系 11. 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是( ) A.班风 B.班级文化 C.班集体 D.学风 12. 小学德育资源的特点不包括( ) A.广泛性 B.普遍性 C.区域性 D.双向性 13. 按照德育资源的基本性质,小学德育资源不包括( ) A.德育社会资源 B.德育经济资源 C.德育文化资源 D.德育政治资源 14. 盘活德育资源的主导力量是( ) A.校长 B.教师 C.学生 D.家长 15. 直接决定课程实施效果的是( ) A.课程编制 B.课程管理 C.课程评价 D.课程计划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小学教育预测 17.小学教师激励 18.小学德育的制度管理 19.编班 20.班级组织管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1.小学教育管理的特点。 22.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条件。P31 23.教师文化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作用。P53 24.小学教师管理的一般流程。 25.小学生管理的方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联系实际,谈谈小学教学管理者在教学实施管理过程中应做好哪几方面的管理活动? 27.联系实际,谈谈小学突发事件的处置。 五、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8.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张家堡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多为附近工厂工人和乡村农民的子女。由于多数家长疏于对子女的管理,学生学习基础差,打架、骂人现象很普遍。学校很多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教师职业素养水平不高,普通话不标准,或者直接用方言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硬件方面,学校占地面积很小,只有一栋教学楼,其余办公和教学工作都是在过去的老平房里,条件非常简陋。鉴于这种办学局面,很多学生家长纷纷找门路给孩子转学,又使办学雪上加霜。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大,学生家庭各方面的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校办学条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局调整了学校的领导班子,从他校调来一位管理经验丰富的中年校长,同时加大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为学校新建了一栋教学和办公综合楼,附近的工厂也为学校捐资购置了一批教学设备。在新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办学有了新的起色。 学校首先从学生的行为规范抓起,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校组织老师把《小学生守则》和当地的文化习俗结合起来,编成一套《新三字经》,要求各个班主任每周用一个课时给学生讲解其内涵,要求学生会背、会讲,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督促学生按照去做,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除了鼓励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学校还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水平。很快,学校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的独特做法,赢得了家长、社会的普遍好评,获得了教育局的肯定。校长经常被邀请到外校去介绍经验,教育局也经常组织其他学校来该校参观学习,慕名而来者更是络绎不绝,学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也有了保证。 根据案例分析小学形象塑造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